<p>中足联这次终于松口了,允许职业联赛的三级俱乐部(中超、中甲、中乙)在2025-2028赛季期间对所属<strong>球队</strong>进行冠名。这听起来像是一次“政策放宽”,但你要真当成全面开闸,那就是自作多情。</p><p>注意了,是“球队”可以冠名,不是“俱乐部”!也就是说,球队名字里可以出现品牌了,但俱乐部名必须还是中性名,不带商号、不带企业字眼、不带任何和老板有关的痕迹。中性名制度没取消,只是给市场留了点喘气空间。</p><p>中足联的态度也算一贯明确:别想着拿烟草、搞金融擦边,更别打马甲战术把股东字号偷偷塞进名字里。一支球队只能有一个冠名方,而且这个冠名方必须是在中国合法经营、形象正面、业务靠谱的正规企业。不守规矩?不好意思,直接取消准入资格。</p><p>说白了,这就是在“打补丁”。当初一刀切上中性名,确实切掉了很多历史、情感和赞助资源;现在放开球队冠名,是想找个折中方案:既能维持职业联赛的形象,又能吸点商业血回来。但中足联怕的是什么?怕你钻空子,把球队名当幌子,把“恒大”再冠回去、把“绿地”偷渡回来——这事儿他们看得比谁都清。</p><p>不过这次新规也给老东家们开了点后门:如果你曾经是股东,现在退出了,那你旗下公司还是可以来冠个名。这算是政策的“感情分”,但同样得按规矩来,不能让人以为老俱乐部又“复活”了。</p><p>一句话总结:中足联这次是想做点“改革微调”,但骨子里还是那一套——控制、规范、别搞事。你想冠名可以,但别玩套路,别拿球迷当傻子,更别把联赛当广告位卖。这个新规看起来有松动,其实门槛挺高,不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赞助,根本进不来。</p><p>对于还在梦游的中国足球来说,这点“冠名自由”算是给投资人一点安慰。但别高兴太早,这点空间能不能转化为正向的市场力量,还是得看你怎么玩、能不能玩出点“职业”的味道来。</p>